雖然一台鋼琴或電鋼琴也能讓琴師演奏出美好樂曲.
功力高的琴師還可以同時使用兩三台琴展現功力.
但專業琴最大的困擾是, 一定要透過耳機, 音箱或電腦才能發音.
如果要兩個人同時聽琴音, 至少要兩組耳機起跳.
這表示需要延伸的配件就相當多, 包括電腦配備.
因為沒有發音系統, 所有的創作草稿, 不能像鋼琴一樣直接表達.
音箱無法隨身攜帶, 就必須靠寫譜來記錄草稿.
因此草稿擷取或寫譜紀錄的完整性, 也是創作音樂的挑戰項目之一.
第二大困擾是: 專業琴需要外接的配備和道具相當多樣.
琴架, 音箱. 琴譜, 琴袋, 耳機, 延長音踏板, 各式電源線和接頭.
因為場地或為了跑場的緣故, 通常電源線好幾條又好幾呎長,
揹起電線圈跑場時, 也有專業水電工架式.
第三個困擾是, 它們並非旅遊良伴. 重量和怕摔, 一定要特別照護.
否則就像我的CZ1 一樣- 因為流浪必須和她分開, 並要交給別人收養.
因此音樂鍵盤手, 需要高額投資器材, 固定及夠大場地,
或者活動場地需要的搬運和體力, 隨時學習新軟體的態度和耐心,
以及克服音樂表達的模式. 或者大量需要別人配合和幫忙.
雖然是不容易傳達的重量搬運藝術品,
但終究為了雕琢出腦中音符結構, 不能缺少的工具.
如果要用一個物件, 代表自己的年輕歲月, CZ1就是我年輕歲月代表物.
這琴是我的青春回憶, 組團表演的錢, 只夠投資在她身上.
組團的人都喜歡戲言"抱著他們的樂器睡覺", 來形容愛樂/ 愛琴程度.
雖然這是我的愛琴, 不過她屬重量級之列, 要抱著一起睡困難度頗高.
即使沒有抱著睡, 也是朝夕相處抱著套歌和表演.
每週末扛著這重量級, 肩揹著跑場, 一路上的怨言可想而知.
但是只要將她放在舞台上讓她發聲的時候, 所有想咒罵她的話, 頃刻消失.
第二台鍵盤琴Yamaha MOXF8 , 是流浪多年之後, 有自己的家才終於擁有.
超過二十年以上沒有再碰觸琴鍵之後, 再次擁有, 難掩興奮之情.
當然她比 CZ1 還更重量級, 屬於室內琴.
於是再添購第三台 Yamaha MX49, 方便活動使用.
以上是鍵盤手對於硬體設備的高額投資和體能挑戰.
而錄音軟體, 則是琴師的心智和學習能力的考驗.
讓我驚訝的是; 過了二十幾個年頭後, 日本琴還維持三十年前的設計.
在增加幾千種音色之後, 還是只能靠上下鍵或轉盤式找音色.
在這種觸控螢幕的時代, 這是非常難以快速適應的使用方法.
而德國研發的音樂軟體, 被日本收購, 也就繼續日本的專業走向,
並不"使用者友善"的普及軟體.
需要投入相當多時間研究, 才能將兩者結合和了解.
就算懂樂器, 知道怎樣從樂器上表達,
但是要經過相當的研究和測試, 才能清楚軟體能夠如何表達.
雕刻家與木頭或石材對話, 用彼此的意識溝通, 創造共同的作品.
工藝家與精工零件或機械溝通, 用彼此的琢磨, 創造人與物共鳴.
我試圖把每個音符們, 填放在軟體格點裡, 把淘氣亂跑的音符抓回原位.
問它們想怎麼排列, 再幫它們找出位置, 然後請它們一起合唱出那首歌.
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挑戰, 只能依靠熱情和突破的決心繼續前進.
為了維持最初對每個音符, 跳躍集結而成樂曲的讚嘆,
為了表達出每首樂章, 獨特又和諧的集體合作生命活力,
為了完成生命中缺失的拼圖, 為了完整生命中的樂章.
用生命的熱情之光當作燭台, 用自己對音樂盛情的體溫,
自己溫暖這條心靈裡, 閃亮又孤獨的路.
功力高的琴師還可以同時使用兩三台琴展現功力.
但專業琴最大的困擾是, 一定要透過耳機, 音箱或電腦才能發音.
如果要兩個人同時聽琴音, 至少要兩組耳機起跳.
這表示需要延伸的配件就相當多, 包括電腦配備.
因為沒有發音系統, 所有的創作草稿, 不能像鋼琴一樣直接表達.
音箱無法隨身攜帶, 就必須靠寫譜來記錄草稿.
因此草稿擷取或寫譜紀錄的完整性, 也是創作音樂的挑戰項目之一.
第二大困擾是: 專業琴需要外接的配備和道具相當多樣.
琴架, 音箱. 琴譜, 琴袋, 耳機, 延長音踏板, 各式電源線和接頭.
因為場地或為了跑場的緣故, 通常電源線好幾條又好幾呎長,
揹起電線圈跑場時, 也有專業水電工架式.
第三個困擾是, 它們並非旅遊良伴. 重量和怕摔, 一定要特別照護.
否則就像我的CZ1 一樣- 因為流浪必須和她分開, 並要交給別人收養.
因此音樂鍵盤手, 需要高額投資器材, 固定及夠大場地,
或者活動場地需要的搬運和體力, 隨時學習新軟體的態度和耐心,
以及克服音樂表達的模式. 或者大量需要別人配合和幫忙.
雖然是不容易傳達的重量搬運藝術品,
但終究為了雕琢出腦中音符結構, 不能缺少的工具.
如果要用一個物件, 代表自己的年輕歲月, CZ1就是我年輕歲月代表物.
這琴是我的青春回憶, 組團表演的錢, 只夠投資在她身上.
組團的人都喜歡戲言"抱著他們的樂器睡覺", 來形容愛樂/ 愛琴程度.
雖然這是我的愛琴, 不過她屬重量級之列, 要抱著一起睡困難度頗高.
即使沒有抱著睡, 也是朝夕相處抱著套歌和表演.
每週末扛著這重量級, 肩揹著跑場, 一路上的怨言可想而知.
但是只要將她放在舞台上讓她發聲的時候, 所有想咒罵她的話, 頃刻消失.
第二台鍵盤琴Yamaha MOXF8 , 是流浪多年之後, 有自己的家才終於擁有.
超過二十年以上沒有再碰觸琴鍵之後, 再次擁有, 難掩興奮之情.
當然她比 CZ1 還更重量級, 屬於室內琴.
於是再添購第三台 Yamaha MX49, 方便活動使用.
以上是鍵盤手對於硬體設備的高額投資和體能挑戰.
而錄音軟體, 則是琴師的心智和學習能力的考驗.
讓我驚訝的是; 過了二十幾個年頭後, 日本琴還維持三十年前的設計.
在增加幾千種音色之後, 還是只能靠上下鍵或轉盤式找音色.
在這種觸控螢幕的時代, 這是非常難以快速適應的使用方法.
而德國研發的音樂軟體, 被日本收購, 也就繼續日本的專業走向,
並不"使用者友善"的普及軟體.
需要投入相當多時間研究, 才能將兩者結合和了解.
就算懂樂器, 知道怎樣從樂器上表達,
但是要經過相當的研究和測試, 才能清楚軟體能夠如何表達.
雕刻家與木頭或石材對話, 用彼此的意識溝通, 創造共同的作品.
工藝家與精工零件或機械溝通, 用彼此的琢磨, 創造人與物共鳴.
我試圖把每個音符們, 填放在軟體格點裡, 把淘氣亂跑的音符抓回原位.
問它們想怎麼排列, 再幫它們找出位置, 然後請它們一起合唱出那首歌.
每個行業都有各自的挑戰, 只能依靠熱情和突破的決心繼續前進.
為了維持最初對每個音符, 跳躍集結而成樂曲的讚嘆,
為了表達出每首樂章, 獨特又和諧的集體合作生命活力,
為了完成生命中缺失的拼圖, 為了完整生命中的樂章.
用生命的熱情之光當作燭台, 用自己對音樂盛情的體溫,
自己溫暖這條心靈裡, 閃亮又孤獨的路.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